编者按:
时近年终,央广网安徽频道把合肥作为今年年终专稿的报道对象。我们曾在一篇报道中提到,“合肥的快速成长已经成为中国城市经济学的一个典型案例”,今天,我们愿意继续聚焦这座城市,既是为了呼应这座城市蓬蓬勃勃开展的“大调研”,也是为了着眼安徽的发展、着眼长三角一体化。我们愿意以自己的笔,表达对这座城市的热望。
调研报道共三篇,今天刊载的是:《合肥,能否成为一座“旅游城”?》。
安徽一向有“旅游大省”的美誉,南有天下奇山黄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北有古代思想家老子的故乡亳州,“老子天下第一”,还有池州、安庆、宣城……秀山美水,真是“风景这边独好”。
省会合肥如何在全省旅游发展的大格局中取得应有的地位?
旅游产业对合肥又有何等重要意义?
去年9月7日,合肥全市旅游业发展大会,吹响了推进旅游业的新号角。
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宋国权指出,这些年,合肥旅游业呈现出总量快速增长、地位日益突出、基础大为增强、业态不断创新、惠民更加见效的特点,从把握旅游业发展新定位出发,要“努力把合肥建设成为国内国际重要的休闲旅游目的地、长三角旅游中心城市”。
隔天,合肥市委市政府出台文件,提出将旅游业培育成为全市重要支柱产业,到年,实现接待游客1.5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亿元。
在加快长三角一体化的今天,合肥旅游业,期待新的高度。
创新之城跟旅游,关系到底有多密切?合肥,创新大旗高高飘扬。
难道,创新之城与旅游有着密切的关系?
回答是肯定的。
旅游,一定是可以把合肥的“创新”名片擦得更亮的那双臂膀。
短短的十年间,合肥已经实现了省会城市经济总量排名的“八级跳跃”。
合肥新能源汽车生产线
我们不难发现,举凡世界所有的大都市,必定是大的旅游城市;举凡所有的创新之城,必定是旅游目的地城市。不说西方发达的纽约、柏林、伦敦等大城市;国内的大城市,北上广,等等,概莫能外。
新兴城市,如深圳,科技创新一马当先,旅游经济也红红火火。
人们越来越发现,人,是城市发展、创新驱动的核心DNA。
这些年各个创新城市纷纷掀起的“抢人大战”,开出的条件层层加码,大多打着“宜居宜业”的口号,“宜居”自然要“宜游”。
“哈佛八剑客”落户合肥的故事,被无数次提起,也感动无数人。
在他们做出能影响他们一生的那个选择面前,除了合肥不输国外的科研环境,科学岛那一缕缕绿枝,肯定也是拨动他们心灵的琴弦。
我们说,所有的事物都有生命周期,城市也不例外。如何让城市经历二十年、五十年的辉煌之后,再如流水一般不致枯竭,实现可持续发展,旅游是重要的源泉,它能带来多重要素的投入、它能激发多重活力的锻造。
许多人在历数美国制造业的衰落时,都免不了说到底特律,这座典型的工矿城市经历了工业时代的喧嚣后走向反面,表层的原因是制造业的衰败,实际原因是这座城市的“单一”。相反,德国的鲁尔工业区及时转型成为世界著名的工业遗存旅游目的地,同时,它的轻工业也发展起来,今日,它依然是许多新兴城市虚心学习、借鉴提高的榜样。
当合肥喊出“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响亮口号,就表明,这座城市掂出了一汪“大湖”以及大湖背后的旅游经济的分量。
“三产”短板,如何加长?年底,媒体热衷评选的各种城市榜单纷纷出炉,一线二线之争,其实很大程度上争的是旅游的“面子”。
渡江战役纪念馆
合肥跻身“长三角世界级副中心城市”,国家大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合肥的地位在不断增强。
比肩长三角的另两个省会南京、杭州,合肥的“短板”在哪里?
不缺工业、不缺新兴产业,这几年合肥的制造业已经在“奋起直追”,与南京、杭州的差距大幅缩小。
然而,三产却是短时间内难以消除的短板。今年1-9月,合肥第三产业总值.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8.6%,身边的南京和杭州,分别是.7亿元和亿元,数字上有着明显的落差。
年,合肥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了0.7个百分点,为45.7%,也低于全国51.6%的平均水平。
三产的短板,很大程度上,还要靠旅游来加长。
G20杭州峰会过后,网上一片“恨不能做回杭州人”的惊呼。张艺谋导演的“最忆是杭州”,把西湖打扮得如诗如画,哪还愁没有“人气”?可以说,G20杭州峰会带来的旅游热,促成了杭州的新一轮勃兴。
而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一直就不缺乏旅游题材。
合肥经济总量的异军突起,对城市旅游来说,是重大的“利好”。
年,合肥接待国内旅客1.1亿人次,市里提出,未来三年,建设个旅游景区,到年,旅游增加值占GDP7%以上。
游客泛舟逍遥津
可以说,旅游既是城市的“入口”,更是城市新经济的“风口”。
瑶海是合肥典型的老城区,在谋划推进合肥东部新中心建设时,面临着传统批发市场如何生存下去的艰难抉择,瑶海有大大小小38个批发市场,一拆了之肯定不行,既赶走了商铺,也赶走了人气。
瑶海恒通文创园
瑶海区尝试把传统商业街区打造成集“商业+旅游”为一体的新项目。位于合肥火车站人流密集地段的安徽服饰一条街,原来主要是服装批发大市场,在电商的冲击之下,转型势在必行。瑶海规划建设集服装设计、时装活动等为一体的“安徽时尚街区”,一条街上的家商户将“改头换面”。而“安徽国际汽车城”、“安徽美食一条街”......一个个文旅新天地也将呼之欲出。
“旅游+”,一定能“加”出新前景。
江淮文化,是一篇怎样的大文章?蜀山区委常委、区委办公室主任彭兆耀从今年春天开始,一直在忙一件事:组织专家学者进行“合肥之源”的文化收集、论证工作。
旅游,总是跟文化相依相伴,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总象缺了点“魂”。
论及安徽文化,人们习惯性的提法是:“徽风皖韵”。细究下来,可能不少人觉得这四个字没有合肥多大的份。
由于合肥在长江之北、居于江淮分水岭的地理位置,长期以来,给人以“不东不西”、“没有东西”的错觉。
蜀山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区规划图
彭兆耀说,打造蜀山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区,一开始也遇到这样的问题:什么地域文化风格?省事的路子是建一批以粉墙黛瓦、马头墙为特色的徽派建筑,那样似乎最能代表安徽风物。但最终区里选了一条费劲、但现在看来正确的路子。
区里召集安徽省文史馆馆员戴健、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周怀宇、合肥市地方志学会副会长马骐等专家学者,就“江淮民居”建筑风格等一系列论题进行挖掘研讨。
专家学者从对南岗镇塘岗遗址、师姑墩遗址的研究发现,新石器时代至商周,合肥地区即有古人类活动,他们居住的房舍,同近代以来的江淮民居风格是一脉相承的。
曹操河现状实景图
今年5月底,央广“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大型采访活动深入蜀山,蜀山区委书记葛斌向记者现场讲解了经过论证的江淮民居特征“硬山半马青砖白缝小合院”。葛斌说,徽派建筑的山墙特征不明显而马头墙高,江淮民居则正好相反,山墙特征明显,马头墙不高。
当时,区里正在规划改造大小岭南小镇,实施段冲村江淮分水岭大地景观、曹操河遗址公园建设,以此作为18平方公里蜀山区小庙镇将军岭项目的重头戏。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合肥”的名字就源自将军岭。南北朝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记:“夏水暴涨,‘施’合于‘肥’,故曰‘合肥’”。这里的“施”就是“南淝河”,古称“施水”,如今流经合肥城区注入巢湖;“肥”即“东淝河”,向西北,流经寿春在正阳老牌白癜风专家会诊白癜风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