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丨年高考志愿填报个性化服务项

行政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bcutexas.net/chaoliu/xinchao/1608.html

俗话说的好“考得好不如报得好”,报志愿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浪费自己的分数,不管学什么专业,不管到哪里去上学,能上一本不上二本,能上重点不去一般高校。很多专家讲报考志愿的技巧,基本指导思想说白了就是————保证每一分都用在刀刃上,绝不浪费。

高考志愿填报其实就如同创业选项目,创业者找对创业路子做好产品,就像考生高考取得了好成绩,填个好学校,选个好专业。学子们通过高考让未来走向正轨,而创业者通过创业迈开事业成功的第一步。创业成功与否,与高考选好学校专业一样。

那么高考志愿填报:先选大学,选专业还是选城市?

1

机构

1)从就业类型看,年之后进“单位”就业的人越来越少,而私营和个体就业的人越来越多。

如图1所示,城镇就业人员按经济类型可分为三类:一是单位就业(主要是国有单位、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外资与港澳台资企业等),二是私营和个体就业;三是未统计。

单位就业占城镇就业的比重已经从年的46.6%持续下降至年的40.9%,其中国有单位、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外企、港澳台企年的就业人数分别占城镇就业总人数的14.3%、15.0%、4.4%、3.0%、3.0%,相比年分别下降2.4、0.9、0.2、1.1、0.6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私企和个人就业的占比却从年的37.6%持续提升至年的53.4%,比年总共提升15.8个百分点,当然这其中可能最多有9.3个百分点是由于未统计就业计入统计造成的。但即使扣除这一因素,也不会影响私营和个体就业人数占比上升的总体趋势。

2)从工资水平看,“单位”就业要高于私营和个体就业,其中国有单位平均工资整体又要高于城镇集体单位和城镇其他单位。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为7.4万元,而城镇私营和个体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仅为4.6万元。城镇单位之中,国有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为8.1万元、高于集体单位的5.5万元、和其他单位的7.1万元。

2

行业

1)从年的工资水平来看,IT、金融、科研和技术服务3个行业最高。

如图2、3所示:

(1)对于单位就业人员,年IT、金融、科研和技术服务这3个行业的平均工资都超过了10万元;而电热气水、卫生社保、文体娱乐、教育、租赁和商务服务、公共管理、交通运输仓储邮政这7个行业的平均工资在8-9万元之间,高于平均水平。

(2)对于私营和个体就业人员,工资最高的行业是IT(7.0万元),不过比单位就业的平均工资(7.4万元)还要低。

2)从过去五年的工资增速看,增长最快的职业是教师、公务员、医生和IT工程师,而金融业、采掘业增幅垫底。

如图4和5所示:

(1)至年私营和个体就业人员的工资涨幅总体持平单位就业人员,其中IT行业工资增长最快,超过了单位就业中增长最快的教育行业。

(2)对于单位就业人员,至年整体工资水平每年增长9.7%,其中教师、公务员、医生、IT工程师4个职业的工资年涨幅超过10.5%,而排名末位的金融业、采掘业分别只有6.5%、4.1%。另外,科研和技术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行业的增速也低于整体。

3)从至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增长速度来看,人才流入最多的依次是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房地产、卫生社保、IT、科研和公共管理。

如图6所示,至年期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增幅最大的行业依次是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房地产、卫生和社会保障、IT、科研和技术服务、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可以看到这些行业的工资水平都是比较高的。

降幅最大的行业依次是采矿业、住宿餐饮、农林牧渔、制造业、建筑业、电力和公用事业、批发零售,除了电力和公用事业,其他行业的收入水平都比较低。

3

城市

1)从年在岗职工工资水平来看,京、沪领先,长三角、珠三角核心城市紧随其后

如图7所示,年北京、上海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超过12万元,优势明显;南京、深圳、广州、天津、杭州、宁波处于第二集团,年平均工资在8至9万元之间。

进一步结合至年的工资增长情况(图8),可以发现虽然很多城市的工资增长快于一线城市,但经过5年时间的追赶,距离一线城市仍然有明显的差距。

2)从至年的经济增长来看,长江经济带势头强劲,中西部发展较快

首先来看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情况(图9):GDP平均增速超过8%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长江经济带上,其中上游的西南5省最快,中游的湘鄂赣皖4省次之;另外福建和河南也实现了8%以上的增长。

再来看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图10),至年GDP平均增速超过10%的城市包括深圳、成都重庆贵阳拉萨(长江经济带上游)、长沙武汉南昌合肥杭州(长江经济带中下游)、福州厦门(海峡西岸经济区)、郑州西安太原(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

3)从至年常住人口增幅来看,超过全国城镇整体水平(8.5%)的主要城市只有深圳、成都和广州3个,另外天津、长沙、郑州、武汉的增幅超过了5%(图11)。

人口的流动是经济发展、工资水平、生活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注意的是,本篇报告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efeishizx.com/hfshj/198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