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南京等竭力申请的国家科学中心,为何

新媒体管家

什么叫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科技领域竞争的重要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助于汇聚世界一流科学家,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显著提升中国基础研究水平,强化原始创新能力。

从这一段描述中我们可以提取出几个关键信息:基础研究、科技竞争、汇聚人才、原始创新。这些关键信息对一个城市意味着什么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个个都是当今城市寸土必争的重要理由。总之,谁能申请到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就意味着这个城市会在科技竞争、源头创新上先行一步,大大提高城市的科研实力和声望。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申请有多激烈?

年3月,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得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联合批复,这也是我国批复的第一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年1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年6学月,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这三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也是我国目前批复的仅有的三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而目前提出要申请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城市却远不止这三个,广东省、武汉市、成都市、南京市、西安市等都提出或者有实质性动作的申请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这些城市的热情也侧面道明了这个头衔的重要性。

在目前申请上的国家科学中心当中,北京上海作为全国两大经济、科学中心,实在是众望所归。但是合肥也能够申请到国家科学中心,大家心理都疑惑怎么冒出了合肥这个“黑马”?但是当我们横向去比较分析时,合肥究竟是名不副实还是名副其实呢?下面我们的分析就以现在正在竭力申请的南京、武汉作为比较,看看合肥相比他们究竟有什么能耐能先申请到国家科学中心。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首先注重基础研究。在我们的观念里,南京、武汉无论从底蕴、名气还是经济实力上,都要比合肥高上一大截,在教育领域更是如此。南京拥有2所高校和8所高校,武汉拥有2所高校和7所高校,并且两地还有众多实力不俗的非高校。相比之下,合肥由于做省会时间不久、经济发展长期落后,高等教育总体实力自然比南京、武汉差了很多。虽说基础研究依赖于高等教育,却不取决于高校数量。俗话说“猪养的再多,也无法和大熊猫相比”。合肥在基础研究上的优势有多大呢,请看下面数据。

(1)顶尖高校、科研机构的支撑。虽然合肥的高等教育资源不算丰富,但是合肥庆幸拥有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样一所名校。而中科大正是擅长在基础研究方面,中科大的物理学位居全国第一,数学、生物、化学等理科实力也均位于全国第五位。此外,合肥另一个很出名的地方是“科学岛”,在这个岛上坐落着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而这个研究机构也是偏向于基础研究,在稳态强磁场、超导核聚变、大气立体探测等领域世界闻名。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也正是依托于这两个单位。

南京、武汉虽然也拥有更多、更丰富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却多数偏向于工程应用领域,在申请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天上具有劣势。

(2)作为基础研究最高奖项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在过去16年中有多达9年空缺,可见其含金量。能够获得这个奖项,说明这个城市在某个领域的原基础研究能力的强大实力。合肥分别于年基于高温超导和年基于量子研究获得两次,相比之下,南京曾在年获得一次,其余的武汉、成都、西安、广东等均未获得过一次。

(3)合肥是仅次于北京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布局重点城市,是国家重点布局的重大科学装置集群区,拥有同步辐射、超导托卡马克和稳态强磁场三个大科学装置,并且拥有全国第一个国家实验室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和微尺度国家实验室。同步辐射装置是国内唯一以真空紫外和软X射线为主的同步辐射光源;全超导托卡马克是国际首个、国内唯一的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稳态物理最重要的前期实验平台;稳态强磁场装置是国内唯一、指标参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强磁场实验装置。

最近广为流传的合肥科学岛“哈佛八博士”的故事,也直接说明了合肥丰富的基础科研设施对国际人才汇聚的强大吸引力。相比之下,南京尚未有任何大科学工程或者国家实验室布局,这也是南京在申请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极大劣势。而武汉虽然也有大科学工程的布局,但尚未形成集群效应,在基础创新成果方面也乏善可陈。

(4)合肥拥有全球一流的基础科研成果。随着“墨子号”量子卫星的升空、京沪量子通信网络的建成交付、世界上第一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的研制成功,我国在量子信息领域引领者全球,而这些都是位于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所主导的。除此之外,合肥在超导核聚变、高温超导、语音技术、类脑研究等方面也是独领风骚,毕竟你也听说过合肥的“人造小太阳”。

而南京、武汉虽然在科技产业化、工业化方面比合肥走的要选,但在基础研究成果方面却没有比较亮眼的成绩。

实际上在基础研究领域,合肥的领先优势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几个方面。合肥的入选,除了基础研究上的优势,更离不开合肥的提前谋划,正所谓“笨鸟先飞”,合肥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名副其实的。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带来什么?

这个问题从前不久安徽省和中科院联合发布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实施方案(-年)》可以找出答案。其中明确提出总体要求,即:坚持尖端引领、多方推动、协同创新、体制突破的原则,以国家实验室为基石,依托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布局一批前沿交叉创新平台和产业创新转化平台,建设若干“双一流”大学和学科,打造多类型、多层次的创新体系,成为代表国家水平、体现国家意志、承载国家使命的国家创新平台。

建设“2+8+N+3”多类型、多层次的创新体系

“2”就是指争创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积极争取新的国家实验室。“8”就是争取新建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合肥先进光源(HALS)及先进光源集群规划建设等5个大科学装置,提升拓展现有的全超导托卡马克等3个大科学装置性能。“N”就是依托大科学装置集群,建设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离子医学中心等一批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和产业创新转化平台,推动大科学装置集群和前沿研究的深度融合,提升我国在该细分领域的源头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3”是指建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3个“双一流”大学和学科。“这个框架体系是《方案》的核心内容,也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点任务。”

从以上可以看出,合肥在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后,将会获得更多的国家大科学工程布局,对合肥市的源头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都会有更大的提升。

合肥在量子信息和可控核聚变方面的独步全国的研究,无论哪一个都具有着广大的前景,一旦有一个取得应用方面的突破,对整个人类社会来说,都会掀起一场巨大的科技革命。

来源:八度纵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efeishizx.com/hfsmj/203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