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端午习俗拾遗,身为合肥人的你知道吗
合肥端午习俗拾遗一二
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因此民间过端午节是颇为隆重的,除去赛龙舟、悬艾草、佩香囊、吃粽子等比较普遍的庆祝方式之外,一些地区因为民情民风的不同,过节的方式也有所差异。下面就简单谈谈合肥人过端午的那些事儿。
吃五黄
老辈的合肥人都知道,合肥旧时曾有“早端午晚中秋”的说法,即端午节一般是早上过,中秋节一般是晚上过。端午节那天,清早起来一定要吃粽子和绿豆糕,家里老人还会点盘香,挂在屋子里,家家户户要挂艾草、菖蒲,这些可以祛病除灾。除却吃粽子和绿豆糕,而老合肥还有一项必不可少的传统,就是端午中午吃“五黄”——“烧黄鳝、拌黄瓜、烧黄鱼、咸鸭蛋黄,喝雄黄酒。”合肥民间相信吃了‘五黄’就会五毒不侵,四季平安。过去雄黄酒是将雄黄加入白酒中直接饮用,现在大家都知道雄黄含有毒素成分,饮雄黄酒的人越来越少,所以”端午食五黄“习俗也渐渐变得残缺起来。从前,雄黄酒除去饮用之外,在端午这一天,有小孩的人家都用手蘸着雄黄酒在小孩头上写个“王”字,并在耳朵后面、前胸、手臂都涂抹一点,以示可以怯毒,从而保护小孩子百病不生。另外,端午节这一天还要吃花糕和苋菜,花糕是用发面加糖蒸制,形似元宝、蝴蝶,表面以红色花点点缀,为儿童爱吃的应时点心。苋菜也是不可缺少的应时菜。俗谓饮雄黄酒可防生疥疮,吃苋菜可净腹,土话叫“打朗肠子”。
五毒随身和戴香包
合肥人过端午除了吃的方面有讲究,在穿和装饰的方面也颇有特色。在这天,人们会将绣上蝎子、蜈蚣、毒蛇、哈蟆、壁虎这“五毒”形象的红肚兜给小孩子穿,认为可以驱“五毒”,防瘟疫。同时,还要赠送香包给小孩子,香包又叫香荷包,一般为鸡心形、粽形,内装有雄黄、艾草等中药成分,戴在身上起驱虫除秽的作用。笔者记得小时候,社会上曾一度爆发过脑膜炎疾病,那时候含有这些中药成分的香包就出现了,笔者那时候身边的小朋友几乎人人身上都有这种香包,闹得笔者以为天天都是端午节,天天都有粽子吃了。
端午佩戴辟兵符。
端午习俗除了佩戴香包之外,按《嘉庆合肥县志》记载合肥还有给佩戴“辟兵符”的习俗,所谓辟兵符并不是什么纸符箓一类,而是赤白黄青黑五种彩色丝线系在手臂之上,可辟兵疫。关于系五彩丝线的由来则是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日,因此这一天都要以五色丝线缠绕手臂,以五色象征五方鬼神齐来护佑,趋避凶器和恶鬼,汉朝人应邵《风俗通》则认为还能预防瘟疫。到了东汉时期,《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干脆将其郑重列入《礼仪志》中:“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虽然所系之物和所系之处略有出入,但是人们认为五色丝线能辟邪恶的说法则是一脉相承的。
自汉代以后,手臂缠绕五色丝线的习俗便一直沿袭流传下来,后世还冠以各种名称。《荆楚岁时记》称:“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又有注解道:“……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丝。一名朱索(一作百索)。名拟甚多。赤青白黑以为四方。黄居中央。……”
晋唐时,民间端午佩戴五色丝线已然成风,并加以装饰便于互相赠送。晋人在《邺城记》中称:“北方五月五日,自作饮食祠神,及作五缕五色辛盘问遗。”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北方妇人,五月进长命缕宛转绳,皆结为人像带之”。宋时《东京梦华录》中也有“端午时以百索为节令之物”的记载。几乎与此同时,在边疆崛起的辽国,也深受汉俗影响。《辽史礼志》载:每逢“五月初五日,午时,采艾叶和绵着衣,七事以奉天子,北南臣僚各赐三事,君臣宴乐,渤海膳夫进艾糕。以五彩丝缠臂膊,谓合欢结。又以彩丝宛转为人形,簪之,谓之长命缕。国语谓是日为讨赛咿唲。讨,五;赛咿唲,月也。”到明代时,北京人又将五彩丝称之为端午索。明朝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五月五日之午前……项各彩系,垂金锡若钱者、若销者,曰端午索。”
大凡任何一种习俗风尚,其最初产生都必定简单,此后因社会进化以及风土不同的关系,渐渐繁复,再加上附会日益增多,因此其本来面目往往变得模糊,跟其原意也就大相庭径了。以系五彩线为长命缕为例,国内各地系法和称呼也各不相同,从前汉代人是系在手臂或门户上,到民国时则演变为系在手足和脖颈之上;而在北京平谷一代,则是颈、臂,腕、足都系彩带,称之为百岁索。一代,则系在脖颈和手腕处,称为虫不蜇;南京人则不仅系五色符线,还要系符牌。浙江诸暨、余杭,则称之为健线,江苏睢宁则称之为续命线。山西解州儿童在脖子上系彩线,俗谓“屈原缚蛟龙”。安徽怀宁,则是妇女们把五彩线系在手臂上,认为可辟兵疫。地处江淮之间的合肥亦是如此。(《嘉庆合肥县志》:“端午,食角黍,饮菖蒲酒,簪艾虎,佩辟兵符,为竞渡之戏。”)大约因旧时此二地兵祸不断,故有此祈愿也未可知。
端午节当天贴符像。
旧时端午节需贴天师像、钟馗像、钟馗嫁妹图、五雷符、韦驮镇凶图等各种绘有神仙镇妖除恶的图像,认为可以驱妖邪、镇恶毒。一般人家厅堂梁柱、门窗帐屏,都有粘贴符像的。
端午节净空气。
合肥人谚语“吃过端午粽,才把棉衣送“说的就是端午之后正是天气渐热,虫类繁生,病毒开始流行,各种传染病纷纷伺机侵蚀人体健康,故而此时应当重视预防。端午节焚烧各类中草药品,可以清洁空气,比如燃烧苍术、白芷、艾叶等,今天合肥城内燃烧苍术等中药的人家已然少见,燃烧艾叶的尚有人在。在合肥西乡,至今仍保留端午燃苍术的习俗。同样的,在室内播洒雄黄酒、艾茎酒、石灰水则可以杀灭病毒,而放除虫菊一类的盆栽,也有助于预防害虫的孳生。
端午采百草。
采摘百草治疗疾病,或留作药饵,合肥民间俗称为“草方或草头方”,这些草药不仅价格低廉,而且容易寻得,比如车前草,合肥人有顺口溜“小小车前草,房前房后找”。这些草方草药,在功效方面,有时用于不治之症,往往具有神效。草药一般都在五月五日采集,《荆楚岁时记》谓端午采杂药,赛龙舟,可见在六朝时期就已相沿成习。旧时合肥人采摘艾草,将其编为虎形戴在身上或插于门户之上,俗称艾虎,用来攘除毒气。近代以后世人嫌其繁琐,遂以直接在门头悬挂艾草代替,一般会将艾草绑成一束,然后插在门楣上,或是在门楣两端分别插上一根艾草。此外,合肥民间于端午日还采摘苍术、菖蒲等草药,或用于插在门上,或用于点燃净化空气,或用于种植以应节令。医者则捕捉蟾蜍、蜈蚣等毒虫以留作药饵。以上由此可见,端午的一切饮食服饰,都有辟毒祛恶趋吉避凶之意,因此堪称我国民间的医药节。
关于端午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但有例外,东吴一带的端午节历来不纪念屈原,而是纪念五月五日被投入大江的伍子胥,且吴越地区以龙舟竞渡在此日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更是早于春秋很久。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名称的由来,按照夏历以建寅之月(即所谓阴历正月)为岁首的计时方法,五月为午,因此五日也称为午日。《风土记》云:“仲夏端午,端,始也;谓,五月五日也。”这一天又称之为重五,又叫端阳节,取阳气开始旺盛之意。又因此日俗需将艾草菖蒲插于门上,故又名蒲节。《事物原始》援引《荆楚岁时记》道:“五月五日为端阳,一云蒲节,一云重五。”除却以上名称,端午又称端五,《清嘉录》则称:“京师将五月一日名为端一,二日为端二、三日为端三,……五日为端五。”
声明:
本平台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动动你的大拇指,长按白癜风的症状初期白癜风能不能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