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十五年蝶变从quot环城qu

轨道交通、滨湖新区、高铁四通八达……

过去十五年,合肥发展日新月异,

在中国的城市版图上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未来,合肥还有哪些发展的蓝图?

会带给市民哪些惊喜?

对此,年11月被任命为合肥市市委书记的宋国权最有发言权。半年来,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宋国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了合肥市健康、城建等多个领域的发展计划。合肥大剧院让市民欣赏到高雅艺术。

01

规划践行五大发展理念

去年11月,宋国权出席“五大发展见行动党代会精神在基层”采访团联合采访活动时表示,合肥将践行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在全省发挥好“排头兵”作用。

在创新发展方面

合肥市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推进制度创新、平台创新、政策创新、产业创新、环境创新。到年,将基本建成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

在协调发展方面

合肥将创建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基本形成都市区架构,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强城市特色化品质化建设。

在绿色发展方面

合肥会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环境保护治理和生态建设力度,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向“有土皆绿、是水则清、四季花香、处处鸟鸣”的美好愿景迈进。

在开放发展方面

合肥将发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功能,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同时加强区域合作,推进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建设,发展开放型经济,提升城市国际化综合功能。

在共享发展方面

合肥将坚持精准扶贫,全面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补齐社会短板。

02

城建实现“精耕细作”

今年3月6日,宋国权在全国两会的安徽代表团驻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对于城市环境,宋国权说,“城市管理建设中会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市民普遍关心的或者说和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也是政府亟待解决的,像城市环境卫生死角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就立刻采取了一系列行动。”他说,城市的管理建设要从每一个角落做起,要精耕细作,真正提高市民满意度。

对于合肥曾出现的垃圾山问题,宋国权也坦言,“垃圾山的问题其实是城市环境卫生死角的问题,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排查行动中,要求不放过任何一个卫生死角和不规范垃圾收集点。”他说,城市管理建设不能只有大建设、大发展,城市的环境卫生、交通出行以及公共安全等都是城市管理建设的一部分,对于城市管理建设,要做到“精耕细作”,要注意到和市民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市民高度关切的问题要及时解决,要实现城市管理工作的精细化。

宋国权也说,在城市管理建设中,要强化问题导向,不断优化人居环境,着力提升精细化服务管理水平,依法解决各类矛盾和问题,让群众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同时还要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着力打造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03

民生老旧小区改造升级

合肥市民的民生,与燃气、供水、供电等公用事业结合在一起。不久前,在合肥市公用事业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上,宋国权表示,公用事业关乎民生、关乎民心,体现城市的建设管理水平,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他说,公用事业企业要增强责任意识,改进服务、提升水平,提高质量效益,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新要求。

宋国权说,公用事业企业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特别是要抓好老旧小区公用事业的改造升级。

04

科创着力打造七大平台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启动建设,让合肥科技创新获得全球。对此,宋国权日前在全国两会上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合肥将着力打造“七大平台”,也就是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超导核聚变中心、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合肥中心、联合微电子中心、离子医学中心、分布式智慧能源创新平台、大基因中心。

他说,合肥将着力在科技成果转化上求突破,推进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建设一流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体系,打通“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助推科学研究、实验研发、推广应用“三级跳”。尤其是围绕“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新兴产业”等环节,合肥将出台一批配套政策文件,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有效融合。

宋国权也表示,合肥市还将着力在高端产业培育上求突破,加快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打造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同时,着力在人才高地建设上求突破,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

05

文化高雅演出低票价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对此,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宋国权也表示,通过多年努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越发丰富完善,但高雅艺术方面的供给仍显不足,群众喜闻乐见的高雅艺术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他建议要拉近群众与高雅艺术之间的距离,比如对高雅艺术演出实行百元以内的低票价制度,并推出套票活动。

此外,他建议高雅文化的内容要有质量保证,高雅艺术文化惠民活动应坚持定位高、品质高的原则,向群众推出精品内容。同时,可以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推出分别覆盖少年儿童、年轻市民以及老年人等各个年龄层次的高雅艺术作品。

宋国权说,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非常重要,也非常迫切。在扶贫中,一方面要让贫困地区老百姓在物质生活上富裕起来,另一方面也要让他们在精神生活上富裕起来。

宋国权表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一定要从群众需求着眼,一定要建设群众需要的、接地气的公共文化设施。

宋国权说,他现在很关心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问题,希望针对农村老人多、孩子多的现状,多建设符合他们需求的设施。

06

环保河长学会带领干

对于合肥人来说,巢湖以及南淝河等城市河流的治理,一直是社会的热点。合肥市的其中一个应对之策,就是建立河长制,来进行水环境治理。

目前,河长制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其中合肥自年以来,整治排污口个,清理河道两侧垃圾点个、河道违规开垦面积14.5万平方米、河道(沟渠)清淤公里。

宋国权日前也表示,为确保河长制取得成效,各级河长不仅要自己带头干,还要学会带领干,形成呵护河湖清水强大合力。比如,纵向上要完善三级“河长”体系,落实市、县、乡镇职责,横向上要纳入水务、环保等十余个部门,明确各方职责。

此外,宋国权认为,要增强公众对水环境治理的主人翁意识,发挥环保举报热线、官方微博等平台的作用,在全社会营造“节水洁水,人人有责”的风气。

  

07

健康体育场馆不求大

健康合肥的打造,牵涉每一位合肥市民。

在去年底举行的合肥市社情民意座谈会上,宋国权表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

近年来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了良好态势,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省会城市,合肥一定要向长三角地区南京、杭州、上海等城市看齐。

宋国权表示,围绕“健康合肥”建设,要在顶层设计上做好规划,在包括体育、文化、养老等方面把工作做实,做得接地气,符合合肥实际情况,“离群众更近一些。”宋国权举例说,建一个几万人的体育场,有时候还不如建10个游泳馆,更接地气。

他说,在体育设施、养老项目等规划建设时,不能一味求大,而是要离人民群众更近一点,打造15分钟活动圈。他说,在建设体育设施、养老等项目时,应该以老百姓为中心,充分调研每个区域人民群众的所想所需,“即使事情很小,老百姓也会领情。”

经国务院批准,年3月,合肥市的行政区划版图开始调整。

原东市区、中市区、西市区、郊区分别更名为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

将原西市区包河街道、蜀山路街道分别更名为宁国路街道、五里墩街道,将原郊区瑶海街道更名为长淮街道,将原蜀山镇更名为井岗镇。

十五年,是历史长河里的沧海一粟,

却是合肥向“大湖名城创新高地”转身的距离。

从排名靠后的中部省会城市,

一跃成为经济总量增速最快的长三角副中心,

合肥披荆斩棘,实现完美蜕变。

合肥广度从“环城”突围拉开框架

如今的合肥,

对于很多人来说非常之“大”。

不少人上下班都要“穿城”二三十公里,

花上一两个小时。

十五年前的区划调整,正是为今日之“大”拉开了格局。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合肥的市辖区行政区划基本形成,郊区“环抱”城区,在计划经济的时代,为保证城市农副产品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格局也成了一道道有形和无形的“墙”,成了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如何突破?

年,当时的合肥市委市政府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和反复论证,提出对城市版图进行调整。这次调整,拉开了城市的框架,打通了城乡的间隔,原来“农村包围城市”的格局被打破,城市化的进程加速了。

行政区划调整后,市区总面积增加76.37平方公里,达到.01平方公里;增加人口4.62万人,总人口.5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4万人。

翻阅合肥“十一五”规划,

你会发现,

当时的目标定位为“现代化滨湖城市”,

而在五年后,

这一目标被表述为“现代化滨湖大城市”。

一个“大”字,

决定了合肥空间格局的改变。

年,合肥启动滨湖新区建设,城市开始向南扩张。

年8月,合肥再次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里巢湖成为合肥的“内湖”。

空间战略上,从“”组团升级为“”组团,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也在积极创建。

到了“十三五”,合肥有了新的目标——

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

整个城市也正从“环城”向“滨湖”,

再向“环湖”,甚至“临江”转变。

合肥速度后程发力中部省会居首

十五年前的行政版图调整,

为合肥经济搭起了快速发展的舞台。

区划调整后,合肥四区逐步形成了省城各具特色的四大经济板块,传统的行政区域开始承担区域经营的使命,各区域的管理者,也开始与邻居们在经济发展上赛跑。而由此带来的,是合肥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

年,合肥经济总量只有多亿元,在中部省份的省会中也排名靠后。

年时,经济总量上升至.86亿元,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中终于实现进位。

到年,合肥经济总量连续超过南昌、昆明,再前进2位。

“两连跳”后,合肥经济发展开始走上快车道。

到年,经济总量超过福州和长春,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12位。多项核心经济指标跨入全国省会城市前十位。

同时,合肥占全省GDP总量达到25.7%,稳居全省第一。

经济增速居长三角副中心、中部省会和省内城市首位。

在全国省会级城市中,连续10年经济增长保持两位数的,只有3座城市,分别是合肥、贵阳和西宁。

有相关机构做过统计,近十年合肥经济平均增速达到14.91%,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折桂。

一时间,“合肥速度”成为全国的焦点。高效率的背后,是“效能革命”后形成的制度保障和规则支撑。

在合肥,工业项目3个月内就能办好手续,开工建设。

建设项目查验申报的办理时限,在合肥最多只需8个工作日,而在其他城市则需要多个工作日。

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优化了审批流程,也让市场环境变得透明,公共资源交易更加顺畅。

合肥高度自主创新搭建国家级平台

前不久,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

让“大湖名城”合肥在通往“创新高地”的

道路上又跨出了一大步。

凭借科教优势,

合肥一直将“创新”作为驱动城市发展的灵魂。

在年区划调整后,合肥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发展计划中,初步形成了以制造加工业、现代服务业和城郊型农业竞相发展的产业新格局。科技创新成效显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超过百亿元。

“十一五”期间,把合肥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成为重要目标。工业主导地位日益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3%,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亿元。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随着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深入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核心作用更加凸显。智能语音、量子通信、新型显示等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在一个领域做深、做强,成了合肥走在自主创新之路上的有力支撑。

到“十二五”末,合肥市自主创新主要指标全部进入全国省会城市“十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增长到户,每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达15.3件,人才方面,在肥两院院士达81人,国家千人计划人才近人。英国《自然》杂志评价合肥基础科研实力位居中国前列。

合肥厚度加速建设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十五岁,正是豆蔻少年拼命成长的年纪。

个子越来越高,内涵越来越丰富,

合肥亦是如此。

年的行政区划调整之初,合肥米以上的高楼可能还不足10座。如今合肥不仅遍地高楼林立,“顶峰”也直逼米。

城市在长高,城乡面貌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5年开始,合肥因一场大刀阔斧的“大拆违”引起社会。随之而来的年,“大建设”成为主旋律。

这一年,安排建设道路条、桥梁27座,道路总长公里,拉开了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序幕。

年9月30日,全长多米的金寨路高架桥正式动工,打响合肥高架时代“第一枪”。

十年后,不仅有9条高架穿梭在合肥上空,还有一条“神龙”潜入地下——合肥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地铁时代”呼啸着来了。

多条轨道交通线路同时开工建设,到年,市民可乘坐的地铁线路多达5条……

如今,城市建设加速推进,合肥成功入围全国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合肥三大高架桥延伸工程陆续启动,城区框架进一步拉开;合肥精品城市建设拉开序幕,城市建设阔步迈进量质并重的“精品时代”。

十五年,

合肥版图越画越大、线条越来越密,

当年稚嫩的小树苗如今已经参天,

茂密的树荫下是城市化进程加速,

民生保障有力,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越来越强。

一个充满活力与激情的合肥,

正用它的速度,

奔跑在宽广的天地间。

本期编辑:江婷

内容来源:新安晚报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的药物
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efeishizx.com/hfsly/162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