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生活必需品,调味品一直是被看好的黄金赛道,相关数据统计,目前,A股板块共有27家调味品相关的上市公司。随着消费群体和需求的变更,单一调味品企业和复合调味品企业分别在各自的赛道上频繁超车,而且,越来越多的巨头和新手接连入局,为赛道增添了更多活力。他们在竞速的同时又分别玩出了哪些新花样呢?
单一调味品:有待产品升级货架创新
在单一调味品领域,头部品牌的市占率很高,这也是该细分赛道新品牌入局较少的原因之一。以电商平台的表现为例,有数据显示,年天猫“”期间,调味品类目销售额TOP10品牌的销售额占有率为26%。而日常调味品(包括盐、醋制品、酱油、鸡精/味精、料酒等单一调味品)TOP10品牌的占有率高达77%。这些品牌包括海天、千禾、李锦记、厨邦等,不少都是上市企业。
尽管巨头雄踞格局难以颠覆,创业热度也不如复合调味品,但单一调味品圈也在发生变化,关键词是“升级”和“创新”。
调味品的“升级”其实并非新鲜事。上市公司千禾味业正是凭借“高端酱油”的产品定位,与走大众路线的海天进行差异化竞争。“高端酱油”一类以口味、品质为卖点,“头道”“原浆”“古法”是高频词,成品色泽、是否挂壁等,都是高端与否的重要评判标准;另一类则以天然酿造、零添加、有机等为卖点,迎合消费者既要口味又追求健康的需求升级。
在调味品高端化的道路上,巨头们都在迎头赶上。以鸡精为核心产品的太太乐,于年推出旗下首款高端酱油“原味鲜”;海天更是在年底发布一款号称“酱油界爱马仕”的新品“裸酱油”,主打极简配方,毫升售价高达60元。
眼下,调味品的“升级”又有了新内涵。最有代表性的品牌是成立于年8月的口味全。口味全在产品层面的目标是“重新设计基本款”,实现一般调味品从佐餐到健康佐餐,再到功能营养性调味品的转变。
调味品的“功能性”,一方面在于搭配不同的菜式和烹调手法,如寿司醋、海鲜酱油,这类产品已较为常见;另一方面则在于通过加减蛋白质、钠、铁、膳食纤维等成分,赋予调味品一定的营养保健功能,如控制“三高”的减盐酱油,缓解贫血的铁强化酱油,低钠高蛋白的儿童酱油等。产品功能性升级,或是值得调味品赛道新玩家们积极探索的方向。
除了产品升级,货架创新也是单一调味品跳脱传统竞争格局的一种方式。既然通过配方、酿造工艺的调整,调味品可以适配不同菜品,那么调味品也应该跳出固定货架去到食材身边,寻找更多“出圈”机会,例如在海鲜区放鱼生酱油,牛油果与芥末、酱油打包售卖等。
复合调味品:有待细分场景寻求破圈
不同于单一调味品圈巨头雄踞的局面,复合调味品领域市场集中度较低,市场渗透率也较低,这是新玩家们实现“弯道超车”的机会所在。有数据显示,年,美国、日本、韩国复合调味品渗透率分别为73%、66%和59%,而中国复合调味品渗透率仅为26%。另有数据显示,年天猫“”期间,调味料/复合调味品TOP10品牌销售额占有率为34%,调味酱为29%,均远低于日常调味品的77%。而从线上线下整个市场来看,复合调味品行业前5名品牌的市占率也仅为15%。
销售额排名靠前的复合调味品品牌中,“巨头”的身影也少了很多,进口品牌、地方品牌、网红明星自创品牌、成立5年内的新锐品牌等悉数在列。调味料/复合调味品类目,被大批川渝地区品牌占领,“辣”味妥妥稳居复合调味品圈C位。调味酱类目下,海天、老干妈等老字号都排在年成立的田园主义之后,身后也有饭爷、李子柒等品牌虎视眈眈。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年轻的轻食品牌纷纷上榜,田园主义、法罗捷、昔日印象等品牌下,符合健身减肥人群需求的零脂酱料、零卡糖、海盐黑胡椒等产品销售成绩都很不错。可见,针对不同人群进行产品“功能性”升级,在复合调味品赛道也同样适用。
场景细分是复合调味品的另一大趋势。一人食、办公室工作餐、外卖、厨房……调味品的适用场景,正被不断拆分。这其中,面向年轻人厨房场景的调味品,市场想象空间可能更为广阔。千和、海天等调味品巨头,新业务布局方向都是炒菜酱、卤水汁等厨房调味品。新锐品牌中,加点滋味、小七厨房等不少品牌都采取佐餐、烹饪双场景布局的模式。
年轻人是乐于走进厨房的。70%用户为90后、超50%用户为95后的小红书,其发布的生活方式趋势十大关键词中,“回家做饭”就占一条。DT财经今年6月的调研数据显示,在一、二线城市中,每周都要做几次饭的年轻人,占比达到48.1和55.8%,显著高于四、五线城市——后者的这一数字分别为41.9%和39.6%。年轻人下厨房最 年轻的调味品牌,其用户年龄也在不断下探。加点滋味约70%的销量由25—35岁消费者贡献,比传统调味品用户年龄段低5岁左右。
除了场景细分,口味细分也是复合调味品赛道的趋势之一。尽管目前川渝口味是复合调味品圈的主流,但不同菜系、不同地域风味的调味品牌正在不断涌现,资本也在持续 口味的多元开发和快速更新,也是新品牌区别于传统品牌非常大的一个特点。“辣牛烧啤”“金汤豚骨”“梅子花雕”……新品牌们的产品口味正在极大程度地丰富。
在“捕捉”口味方面,数字化或是新品牌的秘诀所在。加点滋味创始人悦人曾透露,抓取社媒平台美食热点、对电商平台用户评价作语义分析,把美食纪录片作为选味资源库, 尽管新口味层出不穷,但新一代复合调味品牌在产品层面并没有发生颠覆性创新。中国超4万亿规模的庞大餐饮市场,其出于效率考虑而推动的标准化、预制化发展,已然积淀起相当成熟的调味品供应链,能覆盖从口味研发到自动化生产的全过程。炒菜酱、卤水汁,早已是中央厨房的常规配置。从这个角度来看,新调味品牌在做的,其实是将B端的调味生意,通过精细化运营,不断搬运到C端消费者的生活中。颐海国际、味远红方、美鑫食品,不少做B端调味生意的企业纷纷加码C端调味市场。
因此,营销是值得新调味品牌重点布局的方向。而场景的多样化、口味的丰富性,赋予复合调味品以天然的营销优势。短视频平台美食博主简单几步搞定一顿大餐、直播间里主播就着三两勺酱干完一碗大米饭,对于消费者来说都是难以抗拒的场景。何况调味品大多价位亲民,消费决策链路并不长。
通过产品概念升级、外包装颜值打造,新一代复合调味品往往能比老品牌卖出更高价钱。吉香居最贵的一款野山椒牛肉多辣椒酱,26.8元买一赠一;川娃子最火的炭烧烧椒酱约14元一瓶;而加点滋味、禧宝制研差不多规格的拌酱,单价多在25—35元区间。更年轻的品牌定位、更高级的品牌调性,也助力新调味品牌进驻更多高端渠道。目前,加点滋味已铺设盒马、Ole、Blt、便利蜂等零售渠道的超家门店;成立仅半年的禧宝制研,也计划向高端商超、便利店渠道拓展。
链接
颐海国际
颐海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6.31亿元,同比增加18.6%;公司拥有人应占净利润为约3.49亿元,同比减少12.6%。
其中,火锅调味料产品实现营收15.09亿元,较去年的12.15亿增长24.2%,占公司总营收的57.4%(去年同期为54.8%),是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中式复合调味料同比增长7.5%至3.22亿元,占总营收的12.2%,较去年的13.5%下降3.3个百分点;方便快餐同比增长12%至7.49亿元,占总营收的28.5%,较去年的30.1%下降1.6个百分点;其他业务实现营收.9万元,占总营收的1.9%。
千禾味业
千禾味业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8.86亿元,同比增长10.82%;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8万元,同比下滑58.09%;而更能体现主营业务的扣非净利润为万元,同比下跌57.16%。
其中,酱油业务实现营收5.47亿元,同比增长10.56%;食醋业务实现营收1.45亿元,同比下滑7.63%。经销模式收入5.89亿元,同比增长10.33%;直销模式收入2.79亿元,同比增长6.96%。
加加食品
加加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8.42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7.1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2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82.23%。
今年上半年,加加食品几大产品线收入全线下滑。其中,酱油类产品实现收入4.28亿元,同比下滑25.84%;食用植物油实现收入2.40亿元,同比下滑31.38%;味精类营收0.27亿元,同比下降9.95%;食醋类营收0.43亿元,同比下降33.01%;鸡精类营收0.42亿元,同比下降26.69%;其他产品营收0.63亿元,同比下降20.72%。
报告期内,加加食品毛利率降至23.37%,同比下滑5.85%。加加食品称,因执行新收入准则,将“销售费用”中的运费调整至“营业成本”,影响毛利率下降3.63%。而对于上半年净利润的大幅下滑,加加食品解释称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包括社区团购等线上平台对传统行业及传统渠道冲击较大、为保持市场份额公司加大了产品促销力度、原料及辅料成本上涨、报告期内增加了新媒体及新零售渠道的投入等。
恒顺醋业
江苏恒顺醋业股份有限公司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0.35亿元,同比增8.59%;实现净利润1.27亿元,同比降14.62%。其中,调味品的营业收入为9.96亿元,同比增10.97%,占总营业收入的比重为96.21%;营业成本为6.22亿元,同比增17.84%。
具体到产品来看,恒顺醋业主要营业收入来源于醋和料酒。年上半年醋的营业收入为7.17亿元,占总营业收入的比重为69.26%;料酒的营业收入为1.50亿元,占总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4.54%。报告期内,恒顺醋业醋和料酒的毛利率皆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恒顺醋业醋的毛利率为41.47%,较年同期减少2.57个百分点;料酒的毛利率为29.34%,较年同期减少7.27个百分点。
涪陵榨菜
重庆市涪陵榨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3.47亿元,同比增长12.4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76亿元,同比下降6.97%。
分产品看,涪陵榨菜旗下榨菜产品实现营收12亿元,同比增长15.86%,占总营收的89.14%;泡菜实现营收.75万元,同比增长0.85%,占总营收的6.15%;相比之下,涪陵榨菜的萝卜品类表现不佳,实现营收.47万元,同比下跌27.79%,占比3.01%;其他产品营业收入为.13万元,占比1.61%。
(周岩综合整理)
《中国食品报》(年09月02日04版)
(责编:周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