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崔永玲 http://m.39.net/baidianfeng/a_6587729.html
导读
为贯彻落实《中共合肥市委关于加强新时代城市基层党建完善基层治理工作的意见》(合发〔〕1号)、《中共合肥市委办公厅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合肥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试行)〉等七个配套文件的通知》(合办〔〕2号)和《合肥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年)》,加快推进基层系统融合和数据流通,提升基层治理服务信息化水平,不断增强社区居民满意度和幸福感,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年。
《合肥市智慧社区建设规划(-年)》系全国省会城市中唯一制订的针对智慧社区建设的综合性专项规划,是合肥市加快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的具体举措。
《合肥市智慧社区建设规划
(-年)》
《规划》明确到年底,启动4个试点智慧社区、50个试点平安小区建设,视频监控、智能门禁、自助服务终端等智能设施实现试点区域部署,启动社区数据资源体系、智慧社区融合平台、各类智慧应用系统的建设,初步改善和提升社区治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到年底,智慧社区在主城区全面推广,形成8-10个示范性样板社区,社区5G网络实现全覆盖,智慧社区融合平台对接各级业务系统,实现数据融合、技术融合、业务融合,社区医疗、家政、养老、残疾人托养等社会化服务不断完善,网格化、扁平化、大共治管理模式加快推广,初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智慧社区建设模式。
到年底,智慧社区全面覆盖主城区及各县(市)城区,社区数据资源实现跨层级、跨领域、跨部门共享利用,宜居便捷普惠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成,社区网格化协同治理平台实现对社区全要素的精细协同管理,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初步建成2-3个虚实深度融合的数字孪生社区。
《规划》总体面向街道社区、居民、企业三类主体,以数据为驱动,以平台为核心,以应用为抓手,以信息流带动人才流、资金流、技术流、商流、物流高效汇聚,优化提升资源要素配置水平,构建与现实物理社区虚实交互的数字孪生社区,实现社区全要素数字化和虚拟化,社区运行态势感知实时化和可视化,以及社区服务、管理和决策协同化和智能化,打造效能社区、智管社区、宜居社区、平安社区,形成全省领先、国内一流的智慧社区样板。
图1智慧社区概念架构
要求围绕基层治理和民生服务需求,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做法,坚持统筹规划、统筹布局、集约部署,构建数据驱动、智慧先进、开放可拓展的“”智慧社区总体架构。
图2智慧社区总体架构
“1”体智能基础设施:包括智能终端、网络设施、计算存储等。智能终端包括自助一体机、便民宝、社区大屏、智能家庭终端、视频监控、智能水电气表等设施;网络设施包括光纤网络、4G/5G、政务网、广电网等;计算存储包括合肥市大数据中心等。
“1”套数据资源体系:面向基层治理和服务应用需求,通过加强各类政务数据资源汇聚整合、按需共享,建立集数据资源目录、智慧社区专题数据库、社区管理服务知识库等于一体的数据资源体系。
“1”个智慧社区融合平台:是打通智慧社区底层数据和上层应用的核心中枢,包含数据融合、技术支撑、业务综合管理等功能。数据融合子平台实现采集数据、系统业务数据、第三方应用数据等各类数据汇聚融合;技术支撑子平台为上层业务应用提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支撑能力;业务综合管理子平台实现垂管业务系统纵向接入和街道自建系统横向打通。
“4”类智慧社区应用:围绕管理、政务、公共服务、安全等核心领域,发展各类智慧化应用,如网格化管理、智慧党建、智慧养老、智慧生活圈、智慧门禁、智慧停车、特殊人员管控等,从而打造智管社区、效能社区、宜居社区、平安社区。
“3”大支撑体系:即标准规范体系、网络安全体系和建设运维体系。
《规划》以系统平台集约建设、数据资源统筹管理与共享利用为目标,以智慧社区融合平台为数据流通核心,形成社区数据架构。
图3智慧社区数据架构
在政府侧,街道社区依托智慧社区融合平台和合肥市大数据平台,纵向与国家部委、省、市、区垂管业务系统实现互联对接和数据共享交换,横向将街道社区层面各类自建业务系统打通,实现对自建系统业务数据、网格员采集数据、物联网采集数据、垂管系统业务数据的统筹归集和全面整合。
在企业侧,街道社区通过开放数据接口实现智慧社区融合平台与第三方应用系统的对接。此外,依托合肥市政务数据资源建设标准规范,建立社区层面的数据资源目录、社区专题库和管理服务知识库,形成智慧社区数据资源体系,与合肥市大数据平台对接,确保各类数据实时互通、共享交换。
实施架构
智能基础设施层面,根据合肥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要求,遵循充分利旧、集约统筹、共建共享原则,优化完善网络设施和感知设施,重点加强智能终端设施的建设部署,自助终端覆盖街道、社区,社区大屏覆盖社区,安防、消防设施覆盖小区和楼房,允许在有条件社区部署便民服务亭、智慧图书馆等设施。
数据资源层面,各街道社区以合肥市大数据平台为共享交换枢纽,充分利用市级层面可共享的各类数据资源(如人口、法人、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电子证照等基础数据库,以及与社区治理服务相关的主题数据),通过综合比对,建立本级数据资源目录、社区专题库、社区管理服务知识库。
平台衔接层面,智慧社区融合平台要全面衔接市大数据平台、上级垂管业务系统、街道社区自建系统、第三方应用系统,确保数据融合、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智慧社区融合平台分为“市—区(县)—街道(城关镇)—社区”四级部署,实行“一级一权限、一机一账号、一人一密码”管理,市级层面掌握全市数据资源和业务运行情况,市级以下只掌握本级数据和业务情况。
智慧应用层面,智慧社区建设要基于现有信息化基础,充分复用整合,对于市、县两级层面统筹部署的智慧应用,街道社区层面不再重复建设,重点加强各应用系统与智慧社区融合平台的接入互通,同时依托市级财政资金打造一批解决基层治理瓶颈问题和满足基层服务迫切需求的试点工程,重点加强社会化服务资源引入和应用推广,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街道社区自建一批个性化智慧应用,并确保与融合平台实现对接,从而与智慧合肥建设形成一体化统筹、差异化互补、良性化互动的发展格局。
支撑体系层面,以国家智慧社区标准规范体系为基础,立足于安徽省、合肥市已有标准和行业标准,建立合肥市智慧社区标准规范。基于智慧合肥建设的总体要求和统筹指导,重点围绕信息基础设施、数据资源、系统平台等,开展网络安全体系建设。依托智慧合肥建设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领导统筹机制和建设运维机制,推动智慧社区长效化建设运营。
《规划》主要任务
(一)部署先进智能的信息基础设施
建设健全智慧社区基础通信网络。一是落实光纤入户鼓励政策,加快光纤进村入户和老旧小区光纤入户改造,提高家庭宽带接入能力。二是推动街道社区4G站点优化和无缝深度覆盖,优先加快试点区域5G部署与试商用。三是推进社区物联网网络建设,为后续开展物联网设备接入、终端管理、业务分析奠定基础。四是推进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通过新建或改造等方式,为居民提供高清电视、高速数据接入和话音等“三网融合”的数字服务。
加快社区智能硬件终端设施部署。一是推动社区道路卡口、楼宇商场等区域摄像头共建共享,加快老旧摄像头更换和智能高清摄像头联网,部署电子围栏、智能门禁、周边防越报警等安防设施。二是逐步推进智能井盖、智能水电气表、智能烟感器、智能消防栓、智能垃圾箱等市政设施建设。三是在街道社区配备自助服务终端、便民宝、数字大屏等设备,在部分社区试点建设智能停车场、智能充电桩、智能快递柜等公共设施。四是面向家庭用户推广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电视、智能可穿戴设备等产品,为居民提供便捷的生活体验。
(二)构建有序流通的数据资源体系
建立完善常态化的社区数据采集汇聚体系。统筹对接民政局、人社局、卫健委、公安局、残联、组织部、政法委、退役军人事务局等部门需求,对于各级各部门可共享的数据项,依托合肥市大数据平台加强数据资源共享,避免社区重复采集,对于不可共享或政府部门不掌握的数据项,明确数据来源和采集渠道,搭建社区统一数据采集模块,依托城市网格、电子地图、语音识别等技术提升网格员采集效率和精度。全面对接公安、政法、城管等市级部门的采集平台,以及物业公司、电信运营商等企业自建采集系统,整合社区视频监控、射频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