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z-aj.com/shenghuo/20220927/3559.html
南乡子(杨慎)
携酒上吟亭,满目江山列画屏。
赚得英雄头似雪,功名。虎啸龙吟几战争。
一枕梦魂惊,落叶西风别唤声。
谁弱谁强多罢手,伤情。打入渔樵话里听。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一次影响力较大的战役,与“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并列为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这主要是因为它们造成的影响而不是规模。一般认为,“官渡之战”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霸主地位,但也仅仅是在一定程度上。事实上袁绍去世之后,曹操还花费了五年时间来摆平袁谭、袁尚、袁熙、高干这几个袁绍的小辈,消灭了与袁氏势力非常亲密的三郡乌桓,才算是彻底消化了袁绍的势力。而且在“官渡之战”与袁绍病死,袁氏的势力出现分裂之间,还有一次战役,那就是“仓亭之战”。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件事。
“官渡之战”只是挫败了袁绍南下的趋势
“官渡之战”以曹操的大获全胜而告终。然而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一次防守战的胜利。抛去作战的双方、造成的影响、双方的兵力对比和战损,“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合肥之战”、“兴势之战”、“濡须之战”等防御战的胜利没有区别。
而在“官渡之战”大获全胜之后,曹操也没有说一鼓作气,直接杀入袁绍的地盘中继续追击,扩大战果。所以说单纯地看“官渡之战”的本身,暂且忽视袁绍病死、袁氏内部分裂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官渡之战”只不过是让曹操粉碎了袁绍南下的计划,为自己赢得了生存空间。
当然这么说也不尽然,曹操毕竟是在“官渡之战”中消灭了袁绍七、八万的士兵。各种史料上对袁绍在“官渡之战”中投入的兵力的记载有出入,一般认为袁绍的兵力为十万步兵一万骑兵,加上在战斗过程中的一些战损,差不多就是全军覆没了。不过曹操坑杀袁绍七、八万人这件事也受到过别人的质疑。首先在当时有谎报军功,杀敌以一当十的不良作风;其次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记载曹操兵不满万,南朝宋史学家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的时候就吐槽了这一点:“夫八万人奔散,非八千人所能缚。”
裴松之的意思是《武帝纪》为了美化传主,凸显曹操的英明神武,把曹操的兵力往少了记载。当然小编也认为曹操的兵力不至于达不到一万,不过在取得的战果上还有一种可能,袁绍的部队虽然被打崩,但不至于八万人都投降而被坑杀,可能是乱哄哄地都逃回河北去了;曹操一方屠戮的七、八万人,可能就是像上面所说的夸大军功了。
“官渡之战”后袁绍仍然有强大的实力
退一步来讲,即便袁绍在“官渡之战”中真的全军覆没,十万大军灰飞烟灭,但他仍然保存有一定的实力。袁绍控制青州、冀州、幽州、并州四州,虽然不是全境,尤其是青州,曹操也控制了一些地区。那么来看看冀州、并州、幽州三州。
袁绍和幽州三郡乌桓关系很亲密,两者可以说是一种合作或者归附的关系。在建安十二年(即公元年)的“白狼山之战”中,三郡乌桓可以拿出几万骑兵。虽然三郡乌桓不完全受制于袁绍,但如果袁绍有什么大的军事行动,或者受到某种威胁,相信三郡乌桓还是会支援袁绍的;袁绍的外甥高干担任并州刺史,根据《三国志·魏书·牵招传》中的记载可知,在建安九年(即公元年)并州拥有五万的兵力;而袁绍的大本营冀州,以及青州在河北的地区也具有一定的力量。
在建安七年(即公元年),袁绍病死,曹操立刻对冀州发动进攻,虽然一度取得优势,但最终却被袁尚击退。如果不是袁尚和袁谭因为继承问题互相攻打,袁谭又向曹操投诚,曹操也很难消灭根深蒂固的袁氏势力。即便如此,曹操仍然花费了这么长时间,可见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而且“官渡之战”虽然是袁绍衰败的开始,但是发展到这个时候,更多的是其他原因的影响了。
反观曹操一方。在“官渡之战”中确实取得了胜利,但一是降卒没有利用起来,吸收到自己的阵营中,而是选择坑杀掉;二是曹操虽然在“官渡之战”中获取了大量的辎重财物,在装备上有很大的提升,但是粮草还是不足。而且部分地区还因为袁绍的威胁和拉拢导致叛乱,没有平复过来。结合两者的情况来看,“官渡之战”并没有彻底击溃袁绍,只是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双方的差距,让胜利的天平重新平衡起来。
被忽视的“仓亭之战”
在“官渡之战”之后,曹操与袁绍又发生了一次战役,就是“仓亭之战”。这次战役就在“官渡之战”后没过多久,发生在建安六年(即公元年)。《三国志》对“仓亭之战”的记载非常的简略,只知道曹操听从荀彧的建议,还是将袁绍视为首要目标,于是双方在仓亭津这个地方打了一仗。最后结果是曹操获胜,袁绍退兵。
具体的过程不是很详细。或许是因为“官渡之战”已经花费了很多的笔墨,而“仓亭之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算是“官渡之战”的一个后续。不过作为“官渡之战”与袁绍病死之间的一场战役,小编认为还是有一些东西可言的。
上面也提到了,“官渡之战”之后袁绍仍然有一定的实力,曹操也没有得到质的飞跃。“官渡之战”的胜利让曹操基本上控制了靠近河内的这一区域,不过在东北方的仓亭津,仍然有袁绍的军队。仓亭津也是渡河南下威胁兖州的一个地点。袁绍屯兵在仓亭津,或许是希望能够继续保持对曹操的军事威胁;或者直接再从仓亭津进攻曹操。如果是后者的话,那么袁绍就像是一个输红了眼的赌徒,不顾客观条件,一心想要翻盘。从袁绍这个人物的生平经历和性格,是很有可能出现这个心理的。
然而“官渡之战”对曹操和袁绍双方的士气的影响太巨大了。曹操成功渡河击败袁绍,控制仓亭津。“仓亭之战”失败后,除了进攻一些反叛的郡县,袁绍和曹操之间没有发生大的战事。而且在次年建安七年(即公元年),袁绍就病死了。如果说“官渡之战”让袁绍的心态大乱,那么“仓亭之战”则是彻底击溃了袁绍的自信。
小结
袁绍出身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拥有丰厚的政治资源,他的创业经历也顺风顺水,做过讨董联军的盟主;兵不血刃拿下冀州;对公孙瓒有“界桥之战”这样的大胜,后来更是利用公孙瓒与鲜卑、乌桓以及刘虞旧部的矛盾彻底击败公孙瓒,坐拥四州之地,一度成为东汉末年最强大的军阀之一。
袁绍的出身和他之前的军事生涯都太优越和顺利了,很容易造成一个骄傲的性格,以及一个不愿意承认失败的低逆商。这也是导致袁绍在经历“官渡之战”和“仓亭之战”接连的失败后就病死了。而在三国时期不乏前期失败但百折不挠的人物,比如曹操就有过“兖州之变”这样的巨大的失利。不得不说一个良好的心态也是一个人成就伟业不可或缺的一种品质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中国历史地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