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水患保安澜,我们奋斗在一线光明日报

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 http://www.pfzhiliao.com/

7月6日,工作人员在湖北武汉武昌江滩上拉警戒线。新华社发

陈建湘(右)和同事在城陵矶水文站用电子浮标进行高洪流向测验。王濂摄/光明图片

程明鑫(右)带领巡查组队员在夜间进行根石探摸。刘亮亮摄/光明图片

安徽合肥,翟振芳(左)在仔细研判梅雨天气形势。光明图片

刘志雨正在查看各地汇总来的雨水情数据。光明图片

又快又准,为防汛输送水情数据

讲述人: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岳阳分局局长陈建湘

年4月2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被誉为洞庭湖及长江流域水情“晴雨表”的城陵矶水文站考察,我有幸担任讲解员。总书记的到来,极大增强了水文职工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坚定了我们做好水文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岳阳分局下辖城陵矶、螺山、莲花塘等10个国家基本水文站,测验范围多公里,涉及湖南岳阳和湖北洪湖、咸宁等3市7县区。今年汛情比往年来得更早一些,入汛以来,受强降雨影响,长江干流和部分支流发生较大洪水,年长江第1号洪水形成并向中下游演进,长江洪水防御应急响应于7月4日12时升至Ⅲ级。7月4日20时,城陵矶水文站水位超警戒。连日来,岳阳分局加强值守,共产党员冲锋在前,全局干部职工全力投入到防汛水文测报工作中。

得益于近年来长江水文持续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测站的测报能力显著提升。

年抗洪期间,我们有40多人投入测报工作中,汛情最紧张时,每隔半小时要蹚一次水观测水位,然后通过电话报汛。流量测验难度更大,1次测流最少4人上船,再加上2名船员,每次至少需要2个多小时,1天一般测2次,洪峰到来时,测量次数更多。测得的数据还要人工计算、校对、发报,就像打仗一样连轴转。

现在,我们有30人,水位雨量的采集、传输、报汛都实现了自动化,测流使用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等仪器设备,可随时出测,每次只需半小时。使用自主研发的数据处理软件,测流成果通过长江水文监测App平台实时上传,实现了流程化、图形化管理和在线校审等功能。这些信息可在20分钟内到达长江水文情报预报中心,在30分钟内到达水利部,为上级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水文信息支撑。

截至目前,城陵矶、螺山、莲花塘站水位都超过了警戒水位。我们将坚守岗位不放松,坚决打好长江防汛水文测报这场硬仗。

在黄河边,守护堤坝背后千万家庭

讲述人:山东垦利黄河河务局路庄管理段职工程明鑫

6月底,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开展了年黄河防御大洪水实战演练,给下游带来了一次大流量过程。虽说今年是我守在黄河边的第八个年头,但这次面对的是本地自年以来没有过的大流量过程,还是有些紧张。

这段时间,我们进入了汛期值守状态,时间不够用,恨不得复制出好几个自己粘贴在不同的地方。

每天早晨,我和同事们要去测量平滩流量、滩唇出水高度,观测河势、工程和生产堤偎水情况,回来整理好资料发给区局的各个职能组。今年,段上用上了黄河滩唇出水高度测量器,这是我们自己的一个小创新:利用超声波雷达传感器探测数据与回收数据的原理,结合红外夜视摄像头进行观测。仪器可在复杂条件下进行观测,且轻便耐用,不仅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还大幅降低了测量误差。

做完这些,我还要巡堤查险、探摸根石。管理段所辖的宁海控导工程是垦利黄河辖区内往年出险次数最多、险情最重的控导,我们在这里设置驻守点,安排人员24小时轮流驻守。每次外出巡查,我都会去宁海控导看看水情和险情,探摸一下根石有没有出现情况,问问驻守人员在生活上有没有困难。

今年,我们试着用无人机进行工情、水情和险情航拍,并建立了险情会商系统。每天下午,会有技术人员利用无人机把辖区内工程检查一遍,晚上大家集中在值班室一帧帧地看拍摄画面,提出隐患薄弱点,一起讨论研判。信息化的应用,改变了我们往日巡查“一脚水一脚泥”的局面,还提高了巡查效率、保障了巡查安全。

工作这些年,家里人都知道汛期我要24小时在段上驻守。尽管很辛苦,但值得,因为这一道道堤坝后,有千千万万个家庭需要我们守护。

预报变幻气象,守好减灾防线

讲述人:安徽省合肥市气象台台长翟振芳

今年入梅以来,合肥市市区遭遇67年来同期最大降雨量,极端强降雨天气多发。全市气象部门全力做好气象服务,为防灾减灾筑牢第一道防线。

汛期每次降水过程都是对预报员体力和脑力的双重考验。6月10日以来,面对持续的强降雨,我们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6月27日,合肥遭遇新一轮强降雨天气,27日15时至28日8时,全市最大降雨量毫米,最大小时降雨量98.5毫米。并且,降水模式频繁调整,给降水落区和量级预测增加了难度。

27日15时许,全市范围内陆续出现降水。18时30分,随着降水数据不断攀升,我作出判断:“立即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启动叫应机制。”全市各部门接到预警,迅速行动,有序应对,全力开启“护城模式”。

气象预报员的审时度势,与多年经验和勤恳努力是分不开的。新成长起来的省级首席预报员陈健,连续多日高强度工作。每次会商,他的发言语言精练、表述清晰。预报指导、决策把关、服务跟进、新闻发言……紧张忙碌的工作一项接着一项。

刚值完大夜班的高级工程师魏春璇,12个小时没歇口气,下班后依然敲打着键盘编写新一轮降雨服务材料。这位预报战线上的“老兵”,从未缺席过任何一次重大天气过程的气象保障。

程鲒,团队中最年轻的一员。广播电视、微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efeishizx.com/hfsms/229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