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暴雪中的红与黑浙传新记协

正文字,预计阅读时间9分钟

1月4号早上,安徽合肥遭受暴雪侵袭,望江路快速公交站台16处顶棚被积雪压塌。昨天,合肥市人民政府通过官方微博通报,此次事故已造成1人死亡,28人受伤。

(合肥市人民政府通过官方微博通报)

截至4日清晨5时,安徽省局部地区最大值最大降雪量达到26厘米。而据澎湃新闻记者报道,截至5日12时初步统计,安徽省受灾人口.7万人,因灾死亡13人,紧急转移安置群众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3.6千公顷,倒塌房屋间,严重损坏房屋间,直接经济损失12.6亿元,其中农业损失7.9亿元。

(公交车站牌顶板突然倒塌)

对于此次雪灾,合肥本地媒体以及异地媒体进行各方报道,但报道却呈现出不同基调,合肥本地媒体除一份政府官方通报外,其余以灾后重建、温暖救灾事例为主要内容,央媒及异地媒体则从站台坍塌出发进行追责调查。

“赞诵温暖”——合肥本地媒体报道

合肥等多地迎接暴雪市场供应充足合肥人吃菜不缺

为了应对暴雪天气,合肥各部门已做好准备。城管队员24小时待命,近万名环卫工进入“备战”状态;合肥热电日供蒸汽量已刷新历史最高纪录;合肥总体电力供需保持平衡,电网最大负荷预计将破冬季历史纪录;目前合肥蔬菜市场供应充足,菜价整体波动不大。

-01-04来源:江淮晨报

高架守护者合肥暴雪九大高架不结冰揭秘

1月3日开始下雪,4日合肥九大高架通行正常。4日晚降温后,5日清晨,九大高架路面没有结冰,这让很多开车的市民备感惊讶。

-01-06来源:合肥晚报-江淮晨报

昨天你一路畅行要感谢他们彻夜不眠

虽然大雪已持续了两日,但令人惊喜的是,1月5日早晨,大多数合肥市民一出门就会发现,和前一天相比,情况已发生根本改观,城区机动车道积雪基本被铲完,开车上路已经畅通。而这背后,是合肥市多名城管、环卫工人彻夜未眠、挥汗如雨的奋战。

-01-06来源:安徽商报

志愿者来铲雪居民“呆不住了”

合肥今年首场暴雪致辖区路面、树头到处积满雪,给居民出行和生活带来不便,给交通安全带来了隐患。为防止路人滑倒摔伤、行车“失蹄”、积雪压断树枝等,1月5日早上一上班,王大郢社区立即组织巾帼志愿者、党员志愿者、淝河物业公司等人员,来到辖区阳光上南怡园等小区除雪,许多路过的居民看到后也纷纷拿起工具加入到铲雪的队伍中。经过3个多小时奋战,道路及树枝恢复了“原貌”,小区内外行人车辆畅通无阻。

-01-06来源:安徽商报

.1.4

江淮晨报头版

.1.5

江淮晨报头版

.1.6

合肥晚报头版

“追究问责”——央媒及异地媒体报道

暴雪橙色预警,安徽合肥:快速公交站台顶棚因积雪坍塌

-01-04来源:东方时空

合肥被大雪压塌的公交站台,到底是不是“豆腐渣”工程?

坍塌的几个站台,是合肥BRT公交站。一般来说,相比于普通站台,BRT公交站台因为设计有专门的乘客信息服务系统与安全门系统等,造价更高,且因为更快速便捷,对施工质量也提出更高要求。但奇怪的是,这次被大雪压塌的公交站台,恰恰是按说质量更靠谱的BRT公交站,却未闻那些普通的公交站台遭此命运,这不符合人们的基本认知。

-01-04来源:新京报快评

一场暴雪,为谁敲响了警钟?

公交站点会坍塌?许多人看到相关新闻,内心当中都会思忖这样的问题。事实上,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公交站点往往被许多城市定位并打造成安全高地。当风雨来袭的时候,到公交站棚下躲风避雨,甚至遭遇突发事件时,前往依托于公交站点的报警设施寻求帮助,这在不少地方已经成为市民的自然反应。这一次安徽合肥遭暴雪袭击,十几个公交车站不但没能成为躲避风雪的安全之所,反倒成为危险频发之地,甚至夺去无辜的生命,的确让人痛心。

-01-05来源:央视新闻评论

大雪压塌公交站台警示:为城市安全风险管理敲警钟

现代城市的高密度、高关联的特性,决定了城市这部精密“机器”要运转良好,就必须辅以相应精细化程度的科学管理。比如公共设施建设过程中,必须对各种天气因素及其变化有足够的预判,对于特殊天气的预警必须完备和高效。像合肥这次因为一场雪,刚建成一年的公交站台就垮塌,无论是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偷工减料等问题,还是建筑设计可能压根儿就没有把下雪天气的因素考虑在内,出现这样的问题,都是对现代城市风险管理原则的背离。

-01-05来源:北京青年报

被大雪压塌的合肥公交站台是否存在“带病施工”?

按说,由钢结构焊接而成的公交站台,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不能说是“稳如泰山”,至少在抗暴风雪方面不会出现安全隐患尤其是垮塌问题。尽管这次暴雪来得快,短时间降雪量达到了数十年一遇,但从天气预报和实际降雪量数值来看,合肥却不是降雪量最大的地区,皖北包括江苏、河南等大部分地区的降雪,都要比合肥大的多。同样,采用钢结构焊接制造的公交站台在各个城市也是比比皆是,唯独合肥的多处公交站台却“不堪重负”,这不能不让人感觉到有些诡异。

-01-05来源:澎湃新闻

暴雪压塌16站台,合肥调查工程质量

公开资料显示,倒塌站台建设属于合肥“大众路、八公山路、和平路、望江路公交站亭工程”项目,年初正式投入使用。合肥公交集团表示,公交站台倒塌事故发生后,公交集团采取应急举措,将受伤市民送往合肥市三院救治,并派专人上线巡查,劝阻乘客不要在望江西路公交站台内候车,以防意外;此外,合肥市公交集团联系施工单位,要求查明原因,进行修复,并及时排查隐患,并对全市公交站牌进行排查加固。

-01-06来源:新京报报道

本地媒体监督的标杆——“孙志刚事件”

孙志刚,一个拥有正当工作、合法住所的健康青年,在年因忘带身份证和暂住证被警察带回派出所,朋友、老板、家人先后带钱和证件前去却不得保释,随后被转送至收容站,最后死在收容人员救助站的水泥床上。

关于孙志刚的事件,是由广州本地报纸《南方都市报》先行报道。而这篇文章引发了社会对施行了二十年之久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征讨。

继《南方都市报》本地媒体对孙志刚事件的报道后,各级媒体相应报道,并引起全国性的舆论监督,最终将一部违宪的办法扔下了行进的历史车轮。

在我国,因为地缘、政治、传统等影响,本地媒体和异地媒体报道所占立场会有所不同。本地媒体因为需要维护当地形象、政绩等方面或主动或被动的报道正面价值取向的内容,选择性的避免负面披露。“孙志刚”事件是一个本地媒体监督政府的成功范例。但是如今因为时代、政策等因素,已无法企及。

短评一则

“暴雪世界”里,不只有温暖

评论员范莹莹

1月4日下午已经出现因为公交站台倒塌所致的伤亡情况,可是1月5日和1月6的《江淮晨报》、《合肥日报》、《合肥晚报》中关于暴雪的报道都是温暖人心的救灾场景,丝毫没有提及公交站台倒塌所致的伤亡状况。

媒体报道虽然受制于很多条条框框,有难以选择的无奈,但媒体人却不能丧失自觉性,必须意识到片面报道正能量的负面影响。暴雪中不只有感动的救灾场景,还有受伤的群众甚至斯人已逝的悲哀和家庭的破碎。1月5日合肥市政府通报公交站台倒塌背后的安全隐患问题,而媒体还在持续报道救灾中的温暖。甚至有些媒体人在自媒体中无意识地转发点赞,没有思考温暖背后的另一面。追寻真相,是媒体人的追求。如果正能量泛滥,掩盖了天灾背后的人祸以及人祸背后的追责问题,那么天灾与人祸必将一直如影随形。

对于公众来说,应当扩大信息源以获取多方面的报道。正面报道总是能让人们在寒冬中迅速传播,公众随即在自媒体上纷纷转发本地媒体的报道。媒体强大的舆论导向性,使当地人获取信息的来源变得一致,人们也就不加思索地就相信了暴雪中的“真实”状况。但事实上,温暖与疼痛总是并存,我们应当看到更多暴雪中多样的真实的画面。扩大自己的信息源,不要认为我们看到的就是真实的全部,别让自己生存在假象之中。

电影《等风来》有一句话“假象、虚伪、流言,有时候像一场大雪,把这个世界盖住了,大家出来赏雪会说,这个世界真美啊!但是,被雪盖住那个世界才是真实的。”所以,我们都要有对媒体报道的批判性思考,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真实。

材料整理

舒子夏黄晶晶翟传韵张钰

责编

杨少华

编辑

何静怡

指导老师

胡睿

*本文未经新记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欢迎朋友圈分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efeishizx.com/hfsly/216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