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人馆第60期
栏目介绍:“红人馆”万家热线美食休闲频道栏目寻找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中有故事的人,他们身上可能有着我们非常珍视的品质,他们可能一直坚持着即将消失的传统手艺,他们是“大人物”,也是茫茫人海里的“小角色”。挖掘他们背后的事迹,讲述一段温暖的故事......
和平小吃部-50后餐饮老手艺人“那些曾经以为念念不忘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过程里被我们遗忘。”而那些经历过的稀松平常,都将变得弥足珍贵,让人回味无穷。
就像儿时记忆里的小吃,再回去的时候大多不在了,然而张泽平的小吃部自年开始,搬迁5次后依然每天有人慕名前往,就这样一直32年……
记忆中的小学时光,早晨在床前闹钟和妈妈的轮番轰炸下起床,睡意未尽时,就先闻到门口小吃部的油香,做饼的师傅不论刮风下雨都站在摊子前忙活,“鸡蛋饼、韭菜盒子、油糍粑……还有一碗最适合清晨的sa汤。”
睡眼惺忪地推开房门,万籁俱寂,东边的地平线泛起了一丝丝亮光,小心翼翼地亲润着浅蓝的天空,急忙的洗漱完后,巷子旁的同学们总是约着伴,就欢快的出门觅食了。
3点起床熬汤做饼,夫妻俩坚持了32年
在异乡邂逅张泽平师傅的30余年老字号小吃部,那感觉是非常幸福的,就好像儿时的那个味蕾记忆瞬间被填补,一碗sa汤下肚,胃和心便一起都被填满了。
“那时候改革开放,我们都被赶到了大城市。”年从蚌埠来到合肥的夫妻俩,没有别的手艺,便在徽州大道旁开了个煎饼摊。
张师傅的老伴是宿州泗县人,一块当地的特色油饼颇受合肥人喜爱,那时候做的饼就是简单的油饼,根本吃不起鸡蛋,即便是这么简单也有很多人早上上学或者上班前会带上一个,边走边吃。
每天3点起床已经是习惯,凭借着两口子的勤奋和吃苦耐劳,虽遇各种餐饮整改,张泽平夫妇搬迁5次也始终在合肥扎下了根。
到现在都是每天在店里从早忙活到晚,处处可见有年代感的餐具、烹具,就连收钱的铁盒子都是记忆中才有的样子。
在店里不过短短一个小时,吃饭打招呼的熟客相当多,慕名而来的故事也已经不用别人介绍。
即便搬迁5次,吃货们总能慕名而来
刚刚搬来的漂亮阿姨听人介绍找过来,“听邻居说你家早点特别好吃,给我来一碗油茶、一个鸡蛋饼。”
甚至还有一些热心吃货不远千里地从广东赶来,下了飞机导航多次,最后骑着单车找到这儿,就想品尝下合肥30年老小吃的味道。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张师傅和小吃部的叔叔阿姨都比我们起得早,每次去和平小吃部,热腾腾的煎饺、鸡蛋饼、小笼包就已经摆着了,早上的时段,边做边卖都不一定能满足店里的人流。
和平小吃部的早点很简单,油茶、豆浆、煎饺,而我们最爱吃的,莫过于那一碗sa汤,一颗鸡蛋快速搅拌开,再一股脑浇上一大勺热汤,撒上些孜然,这样一份美味最适合慰藉清晨。
尤其是在冬天的时候,我们会先双手抱着碗取会儿暖,顿时一股暖流,由上而下,暖便全身。吃完早点就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活了。
即便到了10点左右,一些每天来吃的老客还是会来点份煎饺、油茶坐一会,张师傅也抽空坐在桌前跟他聊聊天。
交下餐饮的重担,只因爱的传承
张泽平便是这份味道的传承者,每天3点钟起床是一位老餐饮人32年的坚持,一天斤面粉能被和平小吃部尽数消化,这些大概能做0张饼。
熟练地制作方法重复又生硬无聊,但是这一道鸡蛋煎饼张师傅着实是做了32年的,这是店里的招牌。
“马上要60岁了,该退休了”张师傅对着油迹斑斑的炉子笑着说。即使眼神里满是不舍,却也因现实无奈。
毕业回来的儿子默默让这份事业传承了下去,接手父亲的两家店,并且增加一些新的食物,例如80、90后都爱的辣条蛋饼……
“做餐饮没有那么容易。”张师傅因为儿子接手老店而感到欣慰,却又不想儿子体验自己经历过的辛苦。
虽然辛苦,儿子却做得有声有色,分店学徒们都是跟着父亲学的手艺,生意也是火得罩不住。
尝惯了大餐厅里的鲍鱼海鲜、吃多了精致料理,再花样百变,却怎么也吃不出儿时那种唇齿留香的味道。也许只有这一份简单的早餐,才最能勾起童年的味道。
: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北一环路出口与淮吾路交叉口西南50米
:上午6:00-10:00、下午16:30-20:30
: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蒙城路号(杏花公园东门,世纪华联门口)
:6:00-20:30
福利看这里2张
周杰伦《不能说的秘密》
音乐剧门票送送送!
参与方式:
1.文章底部话题留言
异乡的一口家乡味,最是珍贵
“你在合肥还吃过哪些最能勾起记忆的小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