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会给一个人带来多大改变?
十五年,在一座城市里又会发生怎样的奇迹?
十五年,对于合肥而言
是一场奇迹般的蝶变
蝶变,从年开启
经国务院批准,年3月,合肥市的行政区划版图开始调整。原东市区、中市区、西市区、郊区分别更名为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
将原西市区包河街道、蜀山路街道分别更名为宁国路街道、五里墩街道,将原郊区瑶海街道更名为长淮街道,将原蜀山镇更名为井岗镇。
十五年,是历史长河里的沧海一粟,却是合肥向“大湖名城创新高地”转身的距离。
从排名靠后的中部省会城市,一跃成为经济总量增速最快的长三角副中心,合肥披荆斩棘,实现完美蜕变。
曾经合肥人生活在“围墙”里
如今的合肥,对于很多人来说非常之“大”。不少人上下班都要“穿城”二三十公里,花上一两个小时。
而早在十五年前的区划调整,正是为今日之“大”拉开了格局。
上个世纪60年代,合肥的市辖区行政区划基本形成,郊区“环抱”城区,在计划经济的时代,为保证城市农副产品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格局也成了——一道道有形和无形的“墙”,成了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如何突破?年,当时的合肥市委市政府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和反复论证,提出对城市版图进行调整。这次调整,拉开了城市的框架,打通了城乡的间隔,原来“农村包围城市”的格局被打破,城市化的进程加速了。
环城→滨湖→环湖……→临江!!
行政区划调整后,市区总面积增加76.37平方公里,达到.01平方公里;增加人口4.62万人,总人口.5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4万人。
翻阅合肥“十一五”规划,你会发现,当时的目标定位为“现代化滨湖城市”,而在五年后,这一目标被表述为“现代化滨湖大城市”。一个“大”字,决定了合肥空间格局的改变。
年,合肥启动滨湖新区建设,城市开始向南扩张。年8月,合肥再次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里巢湖成为合肥的“内湖”。空间战略上,从“”组团升级为“”组团,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也在积极创建。
到了“十三五”,合肥有了新的目标——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整个城市也正从“环城”向“滨湖”,再向“环湖”,甚至“临江”转变。
经济“两连跳”,走上快车道
区划调整后,合肥四区逐步形成了省城各具特色的四大经济板块,传统的行政区域开始承担区域经营的使命,各区域的管理者,也开始与邻居们在经济发展上赛跑。
而由此带来的,是合肥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年,合肥经济总量只有多亿元,在中部省份的省会中也排名靠后。年时,经济总量上升至.86亿元,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中终于实现进位。
年,合肥经济总量连续超过南昌、昆明,再前进2位。
“两连跳”后,合肥经济发展开始走上快车道。
在全国省会级城市中,连续10年经济增长保持两位数的,只有3座城市,分别是合肥、贵阳和西宁。有相关机构做过统计,近十年合肥经济平均增速达到14.91%,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折桂。
创新中心:七大平台发挥国际影响力
前不久,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让“大湖名城”合肥在通往“创新高地”的道路上又跨出了一大步。
到年,将基本建成——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
凭借科教优势,合肥一直将“创新”作为驱动城市发展的灵魂。
“十一五”期间,把合肥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成为重要目标。工业主导地位日益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3%,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亿元。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随着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深入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核心作用更加凸显。智能语音、量子通信、新型显示等技术处于国际领先……
到“十二五”末,合肥市自主创新主要指标全部进入全国省会城市“十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增长到户,每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达15.3件,人才方面,在肥两院院士达81人,国家千人计划人才近人。英国《自然》杂志评价合肥基础科研实力位居中国前列。
随着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开建,合肥将突出打造一批重大创新平台,超导核聚变中心、国家量子中心、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联合微电子中心、离子医学中心、智慧新能源集成创新中心、大基因中心等七大平台,将聚集高水平人才,把合肥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
合肥拥有高等院校54所,合肥是中国三大科技城市之一,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宁教授的故乡。拥有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等各类科研机构余所。
除首都北京以外,合肥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布局最密集的城市。
未来五大发展理念
1.创新:到年,将基本建成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
2.协调:创建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基本形成都市区架构,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强城市特色化品质化建设。
3.绿色: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环境保护治理和生态建设力度,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向“有土皆绿、是水则清、四季花香、处处鸟鸣”
4.开放:发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功能,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同时加强区域合作,推进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建设,发展开放型经济,提升城市国际化综合功能。
5.共享:坚持精准扶贫,全面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补齐社会短板。城建实现“精耕细作”今年3月6日,宋国权在全国两会的安徽代表团驻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书记有话说:1城市环境:
宋国权说,“城市管理建设中会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市民普遍关心的或者说和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也是政府亟待解决的,像城市环境卫生死角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就立刻采取了一系列行动。”
对于合肥曾出现的垃圾山问题,宋国权也坦言,“垃圾山的问题其实是城市环境卫生死角的问题,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排查行动中,要求不放过任何一个卫生死角和不规范垃圾收集点。”
2城市管理建设:
“城市的管理建设要从每一个角落做起,要精耕细作,真正提高市民满意度”,宋国权说,“城市管理建设不能只有大建设、大发展,城市的环境卫生、交通出行以及公共安全等都是城市管理建设的一部分,对于城市管理建设,要做到‘精耕细作’,要注意到和市民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市民高度关切的问题要及时解决,要实现城市管理工作的精细化。”
同时还要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着力打造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民生老旧小区改造升级合肥市民的民生,与燃气、供水、供电等公用事业结合在一起。
3科技创新:
宋国权说,合肥将着力在科技成果转化上求突破,推进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建设一流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体系,打通“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助推科学研究、实验研发、推广应用“三级跳”。
尤其是围绕“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新兴产业”等环节,合肥将出台一批配套政策文件,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有效融合。
宋国权也表示,合肥市还将着力在高端产业培育上求突破,加快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打造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同时,着力在人才高地建设上求突破,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
十五年
合肥版图越画越大、线条越来越密!
当年稚嫩的小树苗如今已经参天
一个充满活力与激情的合肥
正用它的速度,奔跑在宽广的天地间!
我们可以自豪的说
我是合肥人
我骄傲!
来源:合肥晚报、合肥网
更多阅读:
重磅!这些价格政策将改革,合肥人还不速看?!
重大内幕!原来你是这样的”二房东“......
合肥人注意!快回家找找有没有这张证!元等你来领!
赶超北上广,先从堵车开始!三大高架被封,“堵上加堵”,合肥最堵的路都在这了.......
一定要看!两会闭幕!和你有关的都在这
央视3.15晚会大曝光!这些吃的来自日本核污染区,合肥也有!
不看后悔!合肥人又迎来18个好消息!有几个与你相关?
紧急扩散!长江西路、阜阳北路高架、裕溪路高架…明天迎来重大调整,长达18个月!
聚焦!十大房地产关键词!“特色小镇”概念首入政府工作报告,合肥这些特色小镇厉害了!
责编:伊伊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福建白癜风医院白癜风诊疗康复标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