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把高校院所的需求与合肥的需求有机统一,把高校院所的自身发展与合肥的发展统筹推进
政策环境:舍得拿出真金白银2006年市设立每年1个亿的专项资金用于创新型城市建设,在当时的财力状况下是很大的投入,受到科技部的充分肯定2008年开始增加到每年6个亿,并在全国第一个出台《合肥市自主创新专项政策》,即影响力很广的“市政府135号文件”至2015年,市本级支持各类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资金不下50个亿,并设立了产业基金和创投基金同时,每年举办各类以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题的展会活动数十场,2015年拿出近1000万元成功举办了第19届机器人世界杯赛和学术大会政策引导和环境营造使创新驱动战略不断深入人心值得一提的是创新文化的持续培养,合肥市个人社保连续13年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评选活动,2015年我市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水平10.2%,提前5年达到国家标准
人才服务:事业留人,以才引才现在,人才争夺大战异常激烈,各地政策力度之大可谓空前绝后同时,要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事业留人一般而言,现在的高层次人才,物质生活早已迈入小康之家的水平他们的主要需求,是要有干事创业的平台和奉献社会的机会2013年,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谭春青团队,自愿将多年研究的燃气轮机技术项目在合肥进行中试和产业化,而且落户在当时还显落后、远离闹市的合巢经开区,看中的主要是合肥适合创新的土壤气候,是合肥的综合优势和合肥人的一片真诚,尤其是市主要领导主动担任“第一服务员”,让他们感动、折合肥市邮政局服
十年磨一剑十年前,2005年8月,我市召开千人大会,正式启动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当时,论财力,论高校院所数量和水平,论产业基础,我市都不是全国最优或最强的城市合肥的做法,就是集中各类资源和力量强力推进科技创新,舍得拿出最大可能的财力,通过营造行之有效的政策环境,最大程度地调动高校院所和创新型企业的积极性、创造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最大限度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不竭源泉,并且长期坚持、久久为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科大先研院视察时对科技人员说,合肥这个地方是“养人”的,培养出了这么多优秀人才,是创新的天地,希望大家再接再厉、更上层楼,并祝大家创新愉快这是对合肥的最高褒合肥市滨湖新区奖,内涵丰富,意义深远
市校关系:良性互动,合作共赢高校院所是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宝贵资源、重要依托和核心力量如何把高校院所的资源用足用活,大有文章多年来,合肥市一直坚持每年至少一次的市校(院)联席会议制度,一方面,高校院所的校园扩建、土地指标、周边环境整治等需求照单全收,逐项满足;另一方面,合肥市对高校院所也提出了成果转化、专利申请、紧缺人才培养、产业技术服务等方面的要求,高校院所的发展与合肥市的发展融为一体,在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共同目标下各得其所,大显身手
创新平台:校外重建,机制重构创新平台是集聚各类创新要素的重要载体,是协同创新的前沿阵地地方政府筑巢引凤,房子再多再好也难以有效引进高水平科技成果和合肥市各区邮政编码高层次人才;直接建在高校的,成功率也不高,因为高校自身的校园文化导向和人才评价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创新人才的施展经过多年探索和尝试,创新平台建在校外,市校共建、机制重构,高校和地方政府优势互补,共同发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中科大先研院在建立之初就打破体制温床,成为“无编制、无预算、无级别”的“三无单位”一定意义上,“无就是有”,什么都可以试,什么样的科研成果都可以引进,什么样的奖励政策都可以实施可以肯定,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北大未名生物经济研究院,连同合肥市与在肥高校共建的工大智能院等,也将会有精彩表现
(作者单位:合肥市科协)
推进机制:全市共下一盘棋科技创新试点市建设启动之初,就设合肥市政府邮政编码立高规格的全市自主创新领导小组,每年召开2~3次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决策自主创新重大项目同时,将全市自主创新工作分解成近百项任务,落实到近40个部门和单位,包括党委部门和群团组织,尤其是银行金融机构、四大开发区也承担相应职责,并纳入市政府年度目标任务考核
海口白癜风专科医院知名白癜风医院